吉林省东部地区是我国重要森林功能区和东北生态屏障,肩负着生态安全、对外开放和兴边固防富民的重要职能,发展任务艰巨。推动吉林省东部绿色转型发展是省委、省政府站在认识新常态、适应新常态、引领新常态的高度上,做出的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署。为深入贯彻落实吉林省人民政府(吉政发[2015]11号)关于印发《吉林省东部绿色转型发展区总体规划》(以下简称《总体规划》)的通知精神,我们按照规划确定的目标、任务和发展重点,加强组织协调,落实工作责任,完善政策措施,扎实推进规划落实,特制定本方案。 一、分工原则 推动《总体规划》顺利实施,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。同时,各级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,合理配置公共资源,引导调控社会资源,保证《总体规划》目标和任务完成。分工的主要原则: (一)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。在充分发挥市场作用的基础上,重点明确政府责任,对需要政府履行职责的目标和任务进行分解,对依靠市场主体自主行为实现的目标和任务不作分解。 (二)合理划分州和县(市)的责任。在统筹考虑各级政府事权和配置公共资源能力的基础上,重点将发展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到州直有关部门。 (三)科学把握全面和重点的关系。在全面落实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绿色转型任务的同时,重点分解政府在完成约束性指标、公共服务以及完善体制机制、制定政策举措、健全法律法规、编制实施规划等方面的任务。 二、总体思路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、“三个代表”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,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全会精神,按照“五位一体”的总要求,紧紧围绕“五个延边”战略目标,大力实施“开放先导、项目带动、城乡统筹、文化引领、民生优先”发展战略,充分发挥投资对绿色转型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,以绿色发展为主题,以绿色转型为主线,着力优化生态系统,构建自然和谐、协调共生的生态安全体系;着力培育接续产业,构建集约高效、循环低碳的绿色产业体系;着力优化城乡布局,构建环境优美、空间适度的城乡生态宜居体系;着力建设先导性基础设施,构建互联互通、立体综合的基础设施体系;着力加强国内国际区域合作,构建内外互动、充满活力的全方位互动开放体系。把独具特色、享誉世界的美丽新延边建设成为全国绿色转型发展引领区,为加快富民强州新跨越打下坚实基础。 三、主要目标分工安排 (一)约束性指标 1.单位GDP能耗到2020年下降10%(与2015年相比,下同),到2030年下降16%(州发改委牵头); 2.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到2020年下降12%,到2030年下降17%(州发改委牵头); 3.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——化学需氧量到2020年减少5%,到2030年减少10%;——氨氮到2020年减少5%,到2030年减少10%; ——二氧化硫与“十二五”规划期基本持平; ——氮氧化物2020年减少5%,到2030年减少10%(以上四项指标由州环保局牵头)。 (二)预期性指标 ——地区生产总值到2020年达到1480亿元,到2030年达到2400亿元(州统计局牵头); ——城镇化率到2020年达到75%左右,到2030年达到80%左右(州统计局牵头); —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到2020年达到45000元,到2030年达到90000元(国家统计局延边州调查队牵头); ——农民人均纯收入到2020年达到15000元,到2030年达到35000元(国家统计局延边州调查队牵头); ——外贸进出口总额到2020年达到32亿美元,到2030年达到63亿美元(州商务局牵头); ——森林覆盖率到2020年达到81.5%,到2030年达到82.3%(州林管局牵头); ——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集中处理率到2020年均达到90%,到2030年均达到95%(州住建局牵头)。 四、重点任务 根据全省东部绿色转型发展总体部署,推动延边绿色转型发展,要着力构建生态安全体系、全方位互动开放体系、绿色产业体系、生态旅游产业体系、城乡生态宜居体系、立体综合基础设施等六大体系。重点实施以战略基础设施、生态文明建设、绿色产业发展、对外开放合作、旅游特色产业为核心的五大先导工程,形成经济繁荣、环境优美、生活幸福的绿色转型发展区,实现绿色发展、绿色繁荣、绿色赶超、绿色崛起(具体分工情况详见附件)。 (一)构建六大体系 1.构建生态安全体系 树立“大生态、大环保、大区域”理念,严格落实生态功能区规划,严守生态保护红线,以建设美丽延边为战略目标,加强森林、草地、水体、空气、土壤等环境要素的保护,保持生物多样性,修复受损的生态系统,防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,促进形成林、草、湿、田、水生态系统之间相互依存、相互促进的生态链条,构建绿色生态屏障。 (1)保育森林生态系统。按照保护优先、分类经营的原则,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二期、封山育林、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、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,加强公益林建设和森林资源储备,推进林区生态系统修复,实现长白山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发展。
(2)草地保护与合理利用并重。强化草原及牧业用地的管理,推进和完善草地承包责任制的落实,避免破坏和流失。动态监测草地资源的承载能力,通过改善饲养方式,控制载畜量、划区轮牧、建立天然草地保护区等方式避免草场过载和退化。规划实施草原重点工程,建设高产优质人工草地,改良退化草地,提高草地生产率,切实增强草地的生态功能。 (3)科学开发利用水资源。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、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“三条红线”,强化水资源配置,突出水资源治理,实现东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维护河湖生态健康发展。 (4)优化耕地生态系统。实施保护性耕作,强化农田生态保育,加强退化农田修复,发展高效生态农业,保持农田生产力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。 (5)实施矿山恢复治理。加强矿山企业环保监管,控制约束新建矿产资源开采,积极开展各类矿区的综合整治,全面恢复矿山森林植被和土地功能。 (6)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。落实《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》和《吉林省主体功能区规划》,探索建立国家公园管理体制,实施重大生态建设和修复工程,增强水源涵养、水土保持、防风固沙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功能,加快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。 (7)有序开展生态移民。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生态移民,引导林区、矿区、自然保护区人口有序转移,逐步恢复重点区域的生态功能。 (8)推进区域环境联合整治。以区域大气、流域污染和环境风险防范为重点,坚持同保同防、协作共治、部门联动、联合执法、信息共享,推进区域环境联合治理一体化。
2.构建全方位互动开放体系 充分发挥我州独特的地缘优势,增强区域发展开放度,拓宽国际合作新领域,开展国际国内陆海联运,构建内陆沿边沿海全方位互动开放、互利共赢的开放体系,打造面向东北亚开放合作的重要枢纽和战略新高地。 (1)主动融入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战略。深化与东北亚合作,谋划新北冰洋航线,将我州打造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支点。以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为核心,以延吉(长白)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两冀,形成中俄朝蒙合作格局,建成以珲春为起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中蒙俄经济走廊的支撑区。 (2)深化东北亚区域国际合作。坚持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相结合,以更加灵活的开放政策,促进与周边国家在产业、资源、贸易、生态、教育卫生、科技等方面的务实合作,实现优势互补和合作共赢。 (3)加强国内区域合作。加强东部地区与国内其他地区经济联系与合作,加强顶层设计,突破行政区划界限,建立区域性联合推进机制,打造东北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。 (4)推动开放平台建设。充分发挥各类境内外合作区、开发区、产业园区的载体和平台作用,不断提升综合承载能力。
(5)打通内外互通的大通道。按照构建大交通、大枢纽、大物流格局的战略思路,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建设,努力解决通而不畅问题。 (6)完善国际国内合作机制。探索推进区域便利化合作机制,推行边境旅游、口岸签证、东北亚国家72小时入境免签等相关政策,探索推行“一次申报,一次查验,一次放行”的通关模式,简化出入境通关手续,提升贸易便利化层次,营造便捷的贸易环境。完善东北四省地区行政首长联席会议机制,拓宽合作空间,提高合作层次,激发区域经济发展活力。 3.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按照绿色、循环、低碳发展要求,调整优化产业结构,发展“乡土气息”的特色农业,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大力培育绿色新型工业,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,打造东部地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。 (1)大力发展特色农业。按照“六型农业”( 效益型农业、规模性农业、特色型农业、生态型农业、安全型农业、智慧型农业)发展要求,以“宜粮则粮、宜牧则牧、宜特则特”为策略,以发展“一村一品”为抓手,深度挖掘长白山特色农业资源潜力,突出发展有机、绿色、高效种植农业。 优化绿色农业的产业布局,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,创新农业经营机制,走出一条具有“延边特色、长白山特征、东部特点”的东部地区集约化绿色有机农业发展道路。 (2)加快发展绿色新型工业。按照“集约化、规模化、品牌化、高端化”的要求,退煤退木退落后产能,加快工业技术改造升级,推进特色优势资源深加工,提升产业层次,发展全产业链,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。
(3)培育壮大服务业。深入挖掘服务业发展的巨大潜力,推动服务业与“四化”深度融合、良性互动,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,优化发展生活性服务业,逐步形成特色鲜明、广纳就业、布局合理的服务业体系。 4.构建生态旅游产业体系 牢固树立“特色、全域、融合、人本”发展理念,突出长白山自然风光、朝鲜族民俗风情、中俄朝边境风貌、图们江冰雪风韵等旅游主题,培育精品旅游线路,完善旅游产品体系,创响特色旅游品牌,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我州经济的支柱产业。 (1)构建以长白山为核心的大旅游格局。以长白山旅游为龙头,联合重点景区,整合旅游资源,构建“环山、沿江、跨国”的旅游格局,把我州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、旅游客源地和旅游集散地。 (2)推进旅游融合联动发展。推动区域旅游整合发展,发挥东部旅游在全省旅游发展中的桥头堡作用,全盘谋划设计旅游资源开发,推动地区间旅游务实合作,充分利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、国家级森林公园、国家4A级以上景区旅游资源,推进旅游整合、市场整合、力量整合、功能整合、链条整合,统一发力,联动发展,把分散的旅游资源串成线、集成团、连成片,打造统一品牌。 (3)提高旅游接待能力。围绕特色景区,打造集休闲、餐饮、住宿、娱乐、购物、康体、信息、金融、医疗等服务 为一体的国内一流度假区。 5.构建城乡生态宜居体系 以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为先导,大力建设绿色宜居城镇和乡村,统筹城乡发展,推动兴边固防富民,着力民生改善,促进社会和谐,构建具有长白山特色的城乡生态宜居体系。 (1)打造生态宜居城镇。加快绿色城镇建设,营造宜居环境,倡导绿色生活方式,科学布局村庄,建设特色乡村,塑造文明乡风。 (2)促进城乡统筹发展。推动城乡产业一体化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、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。 (3)推动兴边固防富民。大力实施“兴边固防富民”工程,发挥兴边固防富民的基层组织作用,建设兴边固防富民的稳边固防安全体系。 6.构建立体综合基础设施体系 按照统筹规划、适度超前的原则,加大重大基础设施建设,提升管理服务水平,形成衔接顺畅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、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、多元清洁的能源体系、融合畅通的通信网络,为我州绿色崛起提供有力保障。 (1)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。加强跨区域、跨国境交通的互联互通建设,重点推进公路、铁路、航空、口岸建设,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,构建内联外通、便捷高效的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。 (2)加强水利、能源、通信设施建设。完善防洪工程体系,加强重大水利枢纽工程建设,加大对农村饮水安全提质增效工程建设支持力度。继续加强东部电网建设,建设安全可靠、节能环保、技术先进、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,加快推进天然气长输管道建设。深入实施“宽带吉林”战略,加快建设3G、4G、光纤宽带、新一代互联网等网络,加强物联网、云计算、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,搭建高性能的信息网络平台、电子政务及公共信息平台、企业信息平台。 (二)实施五大先导工程
1.实施以交通动脉贯通扩能为重点的内联外通先导工程 以破解瓶颈、支撑流通、促进合作、保障发展为目标,着力加大交通、能源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,为生态保护、绿色转型、对外开放合作和国防安全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与保障。 2.实施以生态城镇化为重点的生态恢复保育先导工程 以人的有序转移为核心,以生态城镇化建设为载体,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、修复和对环境污染的综合防治,优化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。 3.实施以健康产业为重点的绿色产业先导工程 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,以绿色循环低碳产业经济发展为重点,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,新兴产业规模化,特色产业集群化,服务产业现代化,促进产业生态化、生态产业化。推进矿泉水资源可持续利用,科学规划,推进矿泉水产业集聚,加强长白山矿泉水水源地保护,推进建立国家级矿泉水自然保护区。 4.实施以开放平台建设为重点的沿边开放先导工程 以合作区等开放平台建设为引领和突破口,加强国际国内区域交流合作,推动沿边开放提档升级。 5.实施以长白山生态旅游为重点的大旅游先导工程 以打造延边旅游业升级版为重点,突出“生态、冰雪、避暑养生、休闲度假”等旅游品牌影响力,构建以长白山为龙头的东北亚第一旅游目的地。 五、工作要求 (一)加强领导,狠抓落实 各县(市)、各部门要以《总体规划》为指导,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,精心部署,周密安排,抓好落实,确保认识到位、责任到位、措施到位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上述分工,制定具体、可行的工作措施,明确工作任务和完成时限,研究提出实施方案。 (二)密切配合,通力协作 各县(市)、各部门要增强全局观念,认真履行职责,真抓实干,形成合力,共同推进《总体规划》实施。涉及多个部门的工作任务,牵头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,其他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能分工积极参与,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圆满完成。 (三)加强跟踪分析,适时进行中期评估 各县(市)、各部门要对《总体规划》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分析,加强督促检查,注意研究新情况,解决新问题,及时报告落实《总体规划》的进展情况。在《总体规划》实施的中期阶段,州发改委要会同有关部门,开展中期评估,形成评估报告报州政府。
|